您所在的位置:

诊疗指南 | ​遗体捐献器官获取工作指南

2024-05-07 17:31:25 来源: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 阅读:158次

《中国肾脏移植临床诊疗指南》之3

遗体捐献器官获取工作指南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

 

【摘要】 遗体捐献器官获取工作是捐献器官到器官移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规范开展捐献器官获取工作是我国器官捐献专业化、OPO建设学科化、器官移植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为进一步明确遗体捐献器官获取工作中的要求和规范,由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制订《遗体捐献器官获取工作指南》,本指南综合考虑我国遗体捐献器官获取工作要求与工作实际,共形成31条推荐意见,为我国遗体器官捐献获取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器官捐献;器官获取;器官转运;器官保存;指南

 

Abstract: The work of organ procurement from cadaveric donation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process of organ donation to organ transplantation, and the standardisation of the work of organ procurement from cadaveric donation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specialisation of organ donation, the discipline of OPO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organ transplantation discipline system in China. In order to further define the requirements and criteria in the work of cadaveric organ procurement, the Organ Transplantation Department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has organised and formulated the "Guidelines for the Work of Cadaveric Organ Procurement in China", which takes into account the actual work of cadaveric organ procurement in China, and has formulated a total of 31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reference of the work of cadaveric organ procurement in China.

 

Key words: Organ Donation; Organ Acquisition; Organ Transportation; Organ Preservation; Guidelines

 

 

器官捐献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为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提供了新的生命希望。自2010年我国启动器官捐献试点工作以来,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我国的器官捐献体系逐渐完善,取得了显著成效。2023年,《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颁布,进一步凸显了器官捐献的重要性,开启了器官捐献事业的新阶段。随着遗体器官捐献工作的不断推进,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挑战。目前,国内尚缺乏遗体器官获取方面的规范与指南。为了更好地指导器官获取组织(Organ Procurement Organizations, OPO)规范的开展遗体器官获取工作,由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专家制定了《遗体捐献器官获取工作指南》,推动我国遗体器官捐献事业更加科学、规范。

 

 

一、指南形成的方法

 

本指南已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与透明化平台(Practice Guide Registration for TransPAREncy, PREPARE)上以中英双语注册(注册号:PREPARE-2023CN826)。

 

指南问题的构建:通过专家访谈、调研具体情况对遗体器官捐献获取工作中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讨论,最终提出28个问题,内容涉及器官捐献者的识别、器官捐献者信息的采集、中国遗体器官捐献分类实施程序、遗体捐献器官获取实施要求、遗体捐献器官获取实施过程、捐献器官转运与交接、弃用器官处置及资料收集。

 

证据的检索与筛选:通过国家政府相关网站检索自2015年以来关于遗体器官捐献获取政策、制度,并按照人群、干预、对照、结局(population, intervention, comparison, outcome, PICO)的原则对纳入的问题进行检索,检索了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知识数据服务平台、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和MEDLINE(PubMed),纳入指南、共识、政策、系统性评价/Meta分析等,检索词包括:“器官捐献”、“器官获取”、“脑死亡捐献”、“心脏死亡捐献”、“器官保存”、“供体维护”、“器官功能评估”、“器官分配”、“人道关怀”、“捐献病历”等。由编写小组成员按照指南大纲完成文献的筛选,最终确定纳入的文献。

 

证据的分级与强度推荐:本指南根据具体内容采用了下面两种推荐强度标准:2009版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的证据分级与推荐强度标准(表1)和强推荐、中推荐、一般推荐的推荐强度标准(表2)。

 

 

表1  2009版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的证据分级与推荐强度标准

 

表2 强、中、一般推荐强度分级

 

 

推荐意见的形成:基于我国相关法规制度、国际通则、遗体器官获取工作实践经验,综合考虑可操作性,提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遗体器官捐献获取工作推荐意见,经编写小组反复讨论,指南审定专家组集体讨论修改完善,最终形成31条指南推荐意见。经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全国器官移植与相关学科专家两轮会议集体讨论定稿。

 

 

二、器官捐献者的识别

 

临床问题1:如何甄别潜在器官捐献者?

 

推荐意见1:推荐潜在器官捐献者为疑似脑死亡、生命不可逆的患者(强推荐)。

 

推荐意见说明:

 

随着医疗技术的日益发展与成熟,器官移植作为治疗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有效办法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很多发达国家都已建立起了较为成熟的器官移植体系[1]自2010年我国开展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试点工作以来,我国器官捐献体系已逐步建立,但器官短缺仍然是器官移植事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及时的发现潜在器官捐献者,并对捐献器官功能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和维护,是保证获得较好移植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1]

 

遗体器官捐献是在死亡后实施的器官捐献,按照目前我国器官捐献实施要求,分为脑死亡器官捐献(DBD)、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和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DBCD)。当患者处于需要机械通气和(或)循环支持的严重神经损伤和(或)其他器官衰竭状态,无法避免发生心脏死亡。主管医生组织讨论患者疑似临床脑死亡,或生命不可逆没有挽救希望、格拉斯哥评分低于5分,已无继续治疗意义,即可视为潜在器官捐献者[2-3]主管医师告知亲属上述情况后,亲属接受病情或脑死亡,有放弃继续生命支持措施意愿,主管医生将潜在捐献者信息通报该院所属服务区域OPO[4],OPO工作人员到达潜在捐献者所在医院并核实相关信息、征询其直系亲属是否有在患者逝世后进行器官捐献的意愿。如亲属有在患者逝世后进行器官捐献的意愿,协调员联系捐献评估专家对捐献者脏器功能和全身情况进行评估与维护[2]

 

《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4]、《人体捐献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办法》[5]规定,医疗机构发现潜在捐献者后,需要向所属区域OPO报告。OPO应当在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划定的服务区域内实施捐献器官的获取,严禁跨范围转运潜在捐献者、获取器官[4]

 

临床问题2:哪些情况为器官捐献者的禁忌证?

 

推荐意见2:推荐下列情况为器官捐献者的禁忌证:患者有高风险传播给移植受者的未经治愈的恶性肿瘤,有活动性、未经治疗的全身性感染,捐献器官功能不符合移植要求(中推荐)。

 

推荐意见说明:

 

捐献器官的目的是为了给等待移植的患者移植功能良好的器官,挽救其生命,因此捐献的器官要符合移植的要求。捐献者和器官的评估是为了排除影响移植受者预后的不利因素,判断捐献者的哪些器官可以用于移植并且恢复正常功能,不会引起对移植受者不必要的伤害。排除器官捐献的禁忌证,可以避免供者来源性疾病的发生,保障器官移植的安全开展[6]

 

对于遗体器官捐献,不适合捐献的情况包括严重的、未经治疗的全身活动性感染、传播高风险的恶性肿瘤等病史以及拟捐献器官本身就不符合捐献要求的潜在捐献者[7]

 

一般认为,下列感染性疾病患者禁止进行器官捐献:①多重耐药菌特别是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菌血症;②活动性结核;③未经治疗的细菌或真菌脓毒症(如假丝酵母菌血症);④地方性流行真菌病的活动性感染(如芽生菌、孢子菌、组织胞浆菌);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包括不明原因的感染(脑炎、脑膜炎);⑥艾滋病病毒感染;⑦未经治疗的寄生虫感染(枯氏锥虫、杜氏利什曼原虫、粪类圆线虫)[6]等。

 

除上述感染性疾病以外,传播高风险的恶性肿瘤患者也禁止进行器官捐献,包括:恶性黑色素瘤、乳腺癌>0期、结肠癌>0期、绒毛膜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任何)伴脑室腹腔或脑室—心房分流术、白血病或淋巴瘤、黑色素瘤、小细胞肺癌或神经内分泌癌的病史、转移癌、肉瘤、肺癌(Ⅰ~Ⅳ期)、肾细胞癌>7cm 或Ⅱ~Ⅳ期[7]等。

 

临床问题3:器官捐献者的年龄有无要求?

 

推荐意见3:器官捐献者年龄一般无严格限制,建议对高龄捐献者,需进行全面评估,综合考虑具体情况决定能否捐献(推荐强度B,证据等级2a)。

 

推荐意见说明:

 

目前,器官捐献者年龄对于器官移植治疗效果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存在争议。对于器官捐献者的选择,一直没有明确的年龄界限。一般认为,最佳的捐献者年龄为18~49岁;其次为13~17岁,以及50~59岁年龄段;再次为6~12岁和60~65岁年龄段;有研究表明,<6岁以及>65岁的遗体捐献器官,在临床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8-10]

 

研究表明,高龄捐献者肾脏活检显示肾脏呈进行性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和肾小动脉玻璃样变,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肾小球的滤过率降低,肾的代偿功能下降[11]但器官衰老的个体差异性也很大,需要根据捐献者的个体情况全面评估。

 

由于复杂的肝脏病理生理作用,扩大标准器官捐献者(expanded criteria donors, ECD)供肝(捐献者年龄>65岁、血钠>155mmol/L、大泡性脂肪变性>40%、冷缺血时间>12h、劈离式肝移植、DCD供肝)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捐献者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耐受性更差[12],术后发生原发性无功能(primary graft nonfunction, PNF)或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 DGF)的风险更高[13]

 

心脏捐献者年龄取决于当地法规及受者条件。捐献者冠状动脉疾病及其他心脏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因此尽管有一些成功案例的报道,高龄心脏捐献者仍较少。一般心脏捐献者年龄不超过55岁,55岁以上的捐献者合并1个或1个以上冠状动脉疾病高危因素,建议行冠脉造影。受者需根据捐献者情况仔细甄选,特别是对于循环不稳定的捐献者[14]

 

肺脏捐献者的年龄取决于个体化的供、受者评估。有经验的移植中心可将肺捐献的年龄上限提至80岁。80岁以下的肺脏捐献者,PaO2/FIO2>250mmHg,经评估和肺复张后,可考虑捐献[14]

 

胰腺捐献者年龄取决于当地规定,一些国家规定小于55岁且BMI<30kg/m2的捐献者应首选用于胰腺移植[14]小肠捐献者年龄取决于当地规定,一般认为小于50岁均可考虑捐献肠管。有些医疗机构曾成功移植年龄超过50岁捐献者的肠管[14]

 

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器官的质量也会有所下降,但器官衰老个体差异也很大,器官捐献者的年龄是器官评估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要根据捐献者的个体情况全面评估,根据具体情况决定能否进行捐献。

 

 

三、器官捐献者信息的采集

 

临床问题4:需要采集器官捐献者哪些基础信息?

 

推荐意见4:建议采集器官捐献者基本信息、临床信息、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病原微生物检测结果(推荐强度B,证据等级2c)。

 

推荐意见说明:

 

捐献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查缺补漏,而且需要动态评估器官功能状态。在捐献器官获取前,对捐献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以提高器官利用率,保障移植效果,降低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15]器官捐献者评估综合考虑捐献者年龄、体重、身高、既往病史以及相关的临床信息及其各项检查结果进行评估,判断器官是否可用于移植手术[14]器官捐献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临床信息包括原发病、手术史、个人史、家族史、既往史、ICU住院时间及目前的临床状况等[3]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磁共振检查、胸腹部器官的超声或CT检查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型、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电解质、血糖、动脉血气分析、凝血全套、肿瘤标记物检测、病毒感染性疾病检测等。

 

临床问题5:捐献者标本的留取、保存与送检有哪些要求?

 

推荐意见5:建议常规留取捐献者的体液、捐献器官组织和其它必要的组织进行相关检测。留取标本按照不同检查项目的要求保存和送检,及时追查检查结果。(推荐强度B,证据等级2c)

 

推荐意见说明:

 

遗体捐献器官是我国移植器官的主要来源,随着等待移植受者的数量不断增加,ECD比例逐年增多,DGF和PNF成为器官移植工作中最常见的临床问题[3],这给器官移植带来了诸多挑战,因此,更需要对捐献者及捐献器官进行详细的医学评估。

 

捐献者维护通常需要一些生命支持治疗措施,包括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留置深静脉导管及尿管、血液透析以及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16]等,这些有创操作与治疗,都有可能导致捐献者并发感染。若并发感染,捐献者不一定会出现明显的感染症状,有可能处于潜伏感染状态,甚至捐献器官内可能携带定植菌,这些病原可通过器官移植在受者体内导致感染发生[17]供者来源性感染(donor derived infection, DDI)的总体发生率不高,但一旦发生即可造成受者并发感染、二次手术、移植物丢失,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17]在捐献器官的评估过程中,对于一些难以通过常规检查明确器官功能及潜在风险时,还需要留取捐献器官组织、其他必要的组织进行相关病理检查,明确捐献器官损害程度和功能状态[15]

 

因此留取器官捐献者的体液、捐献器官组织和其它必要的组织进行相关的检查和检测,对器官功能的评估和维护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

 

 

四、中国遗体器官捐献分类及实施程序

 

临床问题6:中国一类捐献实施的条件有哪些?

 

推荐意见6:推荐中国一类器官捐献的实施应符合以下三个条件:①脑损伤评价符合脑死亡标准;②亲属接受脑死亡并同意在脑死亡状态下实施捐献器官获取手术;③经人体器官移植伦理委员会审查同意。(强推荐)

 

推荐意见说明:

 

中国一类(C-Ⅰ)为国际标准脑死亡捐献,当临床上考虑患者疑似脑死亡时,主管医师及时申请脑损伤评价专家组进行脑损伤评价[2-3]C-Ⅰ器官捐献实施的前提是潜在器官捐献者昏迷原因明确,并且处于脑死亡状态。对于昏迷原因不明确者不能实施脑死亡判定,需要排除各种原因导致的可逆性昏迷,如急性中毒包括一氧化碳中毒、乙醇中毒、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全身麻醉药、肌肉松弛药等;休克;严重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严重代谢及内分泌功能障碍,如肝性脑病、肾性脑病、低血糖或高血糖性脑病等[18]当脑损伤评价符合脑死亡标准,亲属接受脑死亡,亲属同意在脑死亡状态下实施捐献器官获取手术,经人体器官移植伦理委员会审查同意,可实施DBD捐献[2,4]

 

临床问题7:中国一类实施流程是什么?

 

推荐意见7:推荐中国一类按照以下流程进行:

 

①脑损伤评价符合脑死亡标准并宣布脑死亡,亲属接受脑死亡,签署脑死亡器官捐献志愿书,OPO向人体器官移植伦理委员会提交遗体器官获取伦理审查申请(强推荐)。

 

②人体器官移植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后,经COTRS启动器官分配,在医疗机构实施捐献器官获取手术,术后恢复捐献者遗体遗容(强推荐)。

 

推荐意见说明:

 

当重症脑病监护人员(ICU、神经内外科或急诊科等)发现潜在器官捐献者后,应首先申请进行脑损伤评价。脑损伤评价人员为具备资质的临床医学专家,应由2名以上专家独立完成,其中1名为神经学专家。依据标准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损伤评价质控中心制定的《中国成人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19](第二版)或《中国儿童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20]

 

当潜在器官捐献者由具备判定资质的临床医学专家评价确认脑死亡后,主管医师告知亲属脑死亡诊断后,可征询亲属是否接受脑死亡为最终死亡及是否有器官捐献意愿。如亲属接受脑死亡为最终死亡且有器官捐献意愿,OPO捐献评估专家对捐献者主要脏器功能和全身情况进行评估与维护。

 

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需核实潜在捐献者及其亲属关系、器官捐献意愿的真实性。如果潜在器官捐献者亲属同意器官捐献,由两名协调员现场见证捐献者亲属签署器官捐献知情同意书。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核实捐献者与其直系亲属的身份和关系的证明材料原件,包括户口本、身份证(或出生证明)、结婚证、直系亲属死亡证明、直系亲属委托书等,收集归档上述证明材料复印件。必要时,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可协助家属到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居委会、村委会开具上述证明材料。完成上述证明材料查证归档工作后,器官捐献确认工作完成[2]

 

完成捐献确认后,捐献者所在医院主管医师与直系亲属或(和)委托人签署《终止治疗同意书》,捐献者亲属或(和)委托人签署脑死亡器官捐献志愿同意书后,OPO医师向直系亲属或(和)委托人详细解释器官获取方式,征询直系亲属或(和)委托人是否同意在脑死亡状态下进行器官获取,如同意脑死亡状态下进行器官获取,签署人体捐献器官获取手术知情同意书,即可进行脑死亡器官捐献。

 

器官获取前,OPO向人体器官移植伦理委员会提交人体器官捐献伦理审查申请书及相关捐献材料[4]伦理委员会审查同意后OPO按家属签署的捐献志愿书表达的捐献器官种类和数量意愿实施器官获取。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核实脑死亡判定结果,见证亲属捐献意愿书签署及捐献器官获取全过程。器官获取后,器官获取医师填写器官获取有关数据和手术记录。

 

按照国家相关管理规定,捐献器官必须由OPO通过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China Organ Transplant Response System, COTRS)进行分配与共享[5,21]捐献确认后,OPO专人将捐献者相关数据及时准确地录入到COTRS,并第一时间启动分配。OPO按照COTRS分配结果及时与移植医院取得联系,回复移植医院提出的问题并提供相应帮助,选择恰当的器官获取时间,组织好器官获取团队。捐献确认后启动分配前,如遇捐献者突发病情变化,需紧急实施器官获取,OPO应在器官获取手术同时启动器官分配,并积极与有关移植医院沟通。

 

获取器官按相关技术规范进行保存和运输,OPO适时启动人体捐献器官转运绿色通道[22],提供移植中心器官接收确认书,专人将捐献器官送到移植医院并进行交接,OPO收回由移植中心负责人或指定人员签字的“移植中心器官接收确认书”。完成器官移植后,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填写《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完成登记表》存档,将《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和捐献者直系亲属身份证明材料上报省级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

 

参加器官获取人员应维护捐献者的尊严,器官获取手术后,对捐献者遗体进行符合伦理原则的医学处理,认真缝合器官获取手术切口,放置仿缺损组织替代物,恢复捐献者遗容[4]

 

临床问题8:中国二类器官捐献的实施条件有哪些?

 

推荐意见8:推荐可控性心脏死亡器官捐献的实施条件是器官捐献者未完全达到脑死亡标准,但生命不可逆,亲属放弃治疗,撤除辅助生命支持后心脏(循环)死亡(强推荐)。

 

推荐意见9:推荐不可控心脏死亡器官捐献的实施条件是器官捐献者突发心脏死亡或院外心脏死亡(强推荐)。

 

推荐意见说明:

 

中国二类(C-Ⅱ)为国际标准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心脏死亡Maastricht标准分类共有M-I~V类者[2,23]其中不可控M-I、M-II、M-IV、M-V几乎没有争议,实施的条件是捐献者已经心脏(循环)死亡,由于OPO得到相关信息时间较晚,成功机率较小,热缺血时间较长导致器官质量也较差,其器官产出对医疗技术、组织结构及运作效率的依赖性极强。M-Ⅲ,即可控性心脏死亡捐献,虽然捐献者生命不可逆,但由于没有达到脑死亡标准,是继续全力救治,还是放弃治疗捐献器官,尚缺乏权威性的标准、共识或指南来规范[18]伦理和法律风险比较大,实施操作需要十分谨慎。实施的基本条件是评估结论为捐献者脑损伤不可逆,生命不可挽回,继续治疗无意义,其亲属主动放弃继续生命辅助支持治疗[24]

 

临床问题9:中国二类器官捐献的实施流程是什么?

 

推荐意见10:推荐可控性心脏死亡器官捐献按照以下流程进行:

 

①主治医师组织相关学科专家讨论,确定捐献者生命不可逆,亲属放弃辅助生命支持治疗,签署终止生命支持治疗意愿书和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志愿书,OPO向人体器官移植伦理委员会提交遗体器官获取伦理审查申请(强推荐)。

 

②人体器官移植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后,经COTRS启动器官分配,捐献者转运至手术室,主管医生撤除辅助生命支持措施,等待捐献者心脏死亡(强推荐)。

 

③ 观察2~5分钟心脏死亡不可逆,宣布临床死亡,实施捐献器官获取手术,术后恢复捐献者遗体遗容(强推荐)。

 

推荐意见11:推荐不可控心脏死亡器官捐献按照以下流程进行:

 

①确认器官捐献者心脏死亡后,亲属同意并签署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志愿书;OPO向人体器官移植伦理委员会提交遗体器官获取伦理申请(强推荐)。

 

②伦理委员会审查同意后,经COTRS启动器官分配,在医疗机构实施捐献器官获取手术,术后恢复捐献者遗容(强推荐)。

 

推荐意见说明:

 

C-II实施的基本前提条件是捐献者已心脏(循环)死亡,实施流程的关键是诊断心脏死亡后获取捐献器官。不可控性心脏死亡捐献,是院前已死亡或院内发生心脏死亡的患者,OPO接触时捐献者已经心脏死亡,在主管医师诊断死亡,征得捐献者亲属同意捐献器官并签署器官捐献志愿书后,获取捐献器官。

 

可控性心脏死亡捐献,捐献者脑损伤评价未达到脑死亡状态,但主治医师组织讨论生命不可逆且生命不可挽回、继续治疗无意义,告知捐献者亲属,亲属完全理解和接受捐献者的生命状态、主动放弃辅助生命支持治疗,签署终止治疗意愿书,同意捐献器官,在签署器官捐献志愿书后,OPO获取捐献器官。

 

关于可控型C-Ⅱ(M-III)实施,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23,25-27]:①不可逆性脑损伤或其他严重疾病;②治疗小组判断生命不可逆不可挽回;③家属接受生命不可逆事实,主动放弃辅助生命支持治疗并签署了放弃治疗意愿书;④拟捐献器官功能良好;⑤预计撤除生命支持治疗60min内死亡;⑥无恶性肿瘤、病毒和细菌感染等绝对禁忌证。其中60min内死亡可能性评估十分重要,超60min死亡的供体被认为热缺血时间过长多主张放弃使用。60min死亡可能性评估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 UW)评分表[28],当UW评分≥19分时,推测60min内死亡准确率为83.7%;二是器官资源共享网络(United Network for Organ Sharing, UNOS)评估系统[29],≥3项UNOS标准推测60min内死亡率为80%。

 

心脏死亡的判定标准,即呼吸和循环停止,反应消失。由于DCD对于时间的限制,需要运用监测技术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循环的停止。判定心脏死亡时,由于在循环停止后的几分钟内心电活动仍可能存在,应用心电监测(心电图)判定心脏死亡不能真实反映循环(心脏)死亡。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应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和多普勒超声进行心脏死亡(循环停止)确认。为确定循环停止的不可逆性或永久性,应观察一段时间再宣布死亡。观察期为2~5 分钟。由主管医生宣布心脏死亡,详细记录死亡过程及死亡时间。在宣布死亡后,可以进行捐献器官获取的有关工作[5]

 

临床问题10:中国三类器官捐献的实施条件有哪些?

 

推荐意见12:推荐实施中国三类器官捐献的条件是器官捐献者达到脑死亡状态,亲属接受脑死亡,同意在心脏死亡后进行捐献器官获取(强推荐)。

 

推荐意见说明:

 

中国三类(C-Ⅲ)为中国过渡时期脑—心双死亡标准器官捐献[2]C-Ⅲ与Maastricht标准的Ⅳ类相似,属可控制类型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只不过C-Ⅲ捐献者符合脑死亡诊断标准并宣布脑死亡[19-20],亲属接受脑死亡,但不同意在脑死亡状态下行器官获取,同意在心脏死亡后进行捐献器官获取。对于此类捐献者,需要亲属放弃辅助生命支持治疗并签署放弃治疗意愿书,在主管医师撤除生命支持措施,宣布心脏死亡后,OPO获取捐献器[5]实际上是脑死亡捐献者按照心脏死亡器官捐献流程捐献器官。

 

临床问题11:C-Ⅲ捐献的实施流程是什么?

 

推荐意见13:推荐C-III器官捐献按照下列流程进行:

 

①脑损伤评价符合脑死亡标准并宣布脑死亡,亲属接受脑死亡,同意心脏死亡后进行捐献器官获取手术,签署终止辅助生命支持治疗意愿书和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志愿书,OPO向人体器官移植伦理委员会提交遗体器官获取伦理申请(强推荐)。

 

②伦理委员会审查同意后,经COTRS启动器官分配,转运捐献者至手术室,主管医生撤除捐献者的辅助生命支持治疗措施,等待捐献者心脏死亡(强推荐)。

 

③观察2~5分钟心脏死亡不可逆,宣布临床死亡,实施捐献器官获取手术,术后恢复捐献者遗体遗容(强推荐)。

 

推荐意见说明:

 

经过严格的脑死亡判定程序后确认捐献者脑死亡,由主管医师告知捐献者亲属病情及脑死亡状态,亲属完全理解并认可脑死亡状态、选择终止治疗,主管医师与家属签署终止治疗意愿书。

 

患者家属签署终止治疗志愿书、器官捐献志愿书后,OPO医师和主治医生做好捐献者生命体征和器官功能评估和维护,并向家属详细讲解脑死亡及心死亡状态下实施器官获取手术的过程和区别,征询家属意愿,如家属选择在脑死亡状态下实施器官获取手术,则按C-Ⅰ实施[5]若家属接受脑死亡事实,但不接受在脑死亡状态下进行器官获取手术,家属同意在心脏死亡后获取器官,签署人体捐献心脏死亡器官获取手术知情同意书,在主治医师撤除辅助生命支持治疗、宣布心脏死亡后,OPO实施捐献器官获取手术[2]

 

若在器官捐献过程中需要使用ECMO保护捐献器官,应向家属详细讲解ECMO技术的原理及在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中的应用[2,16],如家属同意,需同时签署ECMO使用知情同意书和人体捐献器官获取手术知情同意书,否则仅签署人体捐献器官获取手术知情同意书,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按照《中国肾脏移植临床诊疗指南》的ECMO应用指南操作。

 

 

五、实施遗体捐献器官获取工作要求

 

临床问题12:器官获取人员需具备什么资质?

 

推荐意见14:建议器官获取人员具备人体器官移植外科医师、护士的相关专业工作经历和资质(中推荐)。

 

推荐意见说明:

 

根据《人体捐献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规定》文件要求,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必须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一个或多个由人体器官移植外科医师、神经内外科医师、重症医学科医师及护士等组成的人体器官获取组织(OPO)。捐献器官的获取工作必须由OPO按照中国遗体器官捐献分类标准实施[5]

 

器官捐献获取人员的组成根据获取器官的种类而定,主要来自移植中心、OPO和捐献者所在医院的医务人员,其规模大小以能提供最优化的捐献者管理、器官获取高效实施为宜[14]器官移植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规定对器官移植医师参与器官获取手术有相应要求[30]

 

器官移植医师在器官获取手术中负责及时对捐献的器官进行评估和修复处理,负责器官获取全过程,保障获取器官质量及其移植后的效果。因此器官获取团队人员除包括专门负责器官获取的医师、助理医师、全程见证捐献过程的协调员和负责器官灌注保存的技术人员外,一定要有与获取器官相适应的相关移植学科的外科医师。为了最大程度减轻器官损伤和降低器官弃用率,获取团队成员必须接受适当的培训熟练掌握所有的工作流程,确保顺利完成获取任务,包括在必要时使用新技术进行器官灌注和保存。据研究报道[31],美国移植外科医生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Transplant Surgeons, ASTS)的一个核心培训任务是针对移植外科毕业生多器官获取方面的能力培训。

 

临床问题13:捐献器官在什么时候可以获取?

 

推荐意见15:推荐在捐献者达到捐献分类实施的死亡标准,通过医学评估捐献器官能用于移植手术,亲属签署器官捐献和捐献器官获取意愿书,经人体器官移植伦理委员会审查同意后,实施捐献器官获取手术(强推荐)。 

 

推荐意见说明:

 

捐献器官经评估能用于移植的情况下,OPO在捐献者死亡后,按照人体器官获取标准流程和技术规范实施捐献器官获取手术[5,32-35]获取捐献器官的种类和数量应与人体器官捐献知情同意书一致。不管是心死亡还是脑死亡状态下的器官获取,每个器官获取团队/移植中心都必须有明确的书面协议。当心胸获取团队和腹部器官获取团队同时进行捐献器官获取手术时,各自的专科医生必须在获取手术开始前进行讨论、制定所有细节操作流程,以降低对捐献器官造成不良影响[14]

 

完成捐献确认后,捐献者所在医院主管医师与其亲属或(和)委托人签署《终止治疗同意书》(C-I、C-III和M-III),如捐献者已判定脑死亡,主管医师诊断脑死亡后,如直系亲属或(和)委托人接受脑死亡,OPO 医师向直系亲属详细解释器官获取方式及脑死亡、脑—心双死亡器官获取的方式及对器官功能的影响,征询亲属是否同意在脑死亡状态下进行器官获取,如同意在脑死亡状态下进行器官获取,则签署脑死亡人体捐献器官获取手术知情同意书,按照C-I流程实施捐献器官获取手术。如不同意在脑死亡下进行器官获取手术,同意在心脏死亡后进行获取器官手术后,签署心脏死亡捐献器官获取手术知情同意书,按照C-III流程实施捐献器官获取手术。对心脏死亡器官捐献根据C-II捐献类型的流程实施捐献器官获取手术[2]在决定捐献器官获取手术时机时应按照捐献流程和标准,此外还要密切关注捐献者的各项指标变化,综合考虑捐献器官转运至移植中心的交通、天气等方面的影响因素。

 

临床问题14:捐献器官在什么地点获取?

 

推荐意见16:推荐捐献器官获取手术应在医疗机构内实施,首选在医疗机构的手术室(强推荐)。

 

推荐意见说明:

 

《人体捐献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规定》明确要求OPO应当在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现场见证下获取捐献器官,不得在医疗机构以外实施捐献器官获取手术[5]。因手术室具有完备的设施设备保障手术的顺利实施,因此建议捐献器官获取手术首选在手术室内进行。按照国家相关要求,捐献者所在医院应提供器官获取手术场地,并提供适当的设施和人员将捐献者从急诊室或重症监护室转运到手术室,以避免转运途中捐献者出现循环不稳定的情况[9]医疗机构应当为OPO配备洁净手术室,其建筑布局、基本配备、净化标准和用房分级等应当符合国家和行业强制性标准。设置有达到Ⅰ级洁净手术室标准的手术室,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麻醉机、除颤仪、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临床问题15:器官获取需准备哪些物品?

 

推荐意见17:推荐器官获取需准备所需的手术器械、器官灌注保存液、药品以及所需的物品和设备,根据具体情况携带机械灌注保存装置及其物品(推荐强度B,证据等级2c)。

 

推荐意见说明:

 

完备的器官获取、保存和运输的物品准备,能够确保器官获取团队安全地获取、保存和运输捐献者的器官并用于移植[22,36]器官获取团队需在获取手术前为捐献者使用抗生素进行感染防治[174]器官获取团队应根据器官获取的种类和数量,准备器官获取手术的手术器械、器官灌注保存液、器官灌注管路、无菌冰、药品(包括供者感染防治的抗生素、抗凝、溶栓、抗氧化、血液制品、缓解痉挛、改善微循环的药品)等[8];必要的血液试管、容器和冷藏运输箱;获取器官保存所需的保存袋,进行机械灌注保存的器官需准备相应的保存装置及专用的器官灌注保存液。

 

获取的器官一般需要再灌注后冷保存。灌注保存液要符合现行国家相关规定,器官获取原位灌注和工作台再灌注,按照相关制造商、国家规定及行业和技术标准实施。避免器官在获取、灌注、保存的过程中污染[14]

 

获取器官置入专用保存运输箱运送至移植中心,应用机械灌注的器官在持续机械灌注保存下运送。注意检查保存转运箱的密闭,确保器官保存温度1~6℃[14]

 

临床问题16:器官获取过程及获取后需要留取哪些标本送检?

 

推荐意见18:建议捐献器官获取过程及获取后留取捐献者的血液、体液、器官灌注流出液等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必要时留取捐献器官及其他必要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强推荐)。

 

推荐意见说明:

 

器官获取团队详细记录器官获取全过程[5]在器官获取过程中,探查捐献者的腹腔、胸腔脏器有无异常及其他可疑的病变。腹部器官获取时注意髂血管的探查与获取髂血管。

 

《人体器官获取组织基本要求和质量控制指标》中将器官保存液细菌培养阳性率纳入OPO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指标[15],OPO对捐献者的血液、痰液、尿液等体液标本以及获取器官的灌注流出液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测,为诊断供者来源感染提供原始医学证据。有条件时留取获取器官组织和其他相关组织标本做病理检查。

 

临床问题17:捐献者遗体如何处理?

 

推荐意见19:推荐器官获取人员应当维护器官捐献者的尊严,获取器官后,对捐献者遗体进行符合伦理原则的医学处理,除获取的器官、组织以外,应当恢复遗容遗体(强推荐)。

 

推荐意见说明:

 

器官获取人员应维护捐献者的尊严,对获取器官后的遗体,应进行符合伦理原则的医学处理,认真缝合器官获取手术切口,放置仿缺损组织替代物,恢复捐献者遗体遗容[4,37]对于有遗体捐献意愿者,由 OPO或省级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省级红十字会)协助联系接收单位,协助办理遗体移交手续。对没有捐献遗体意愿或不符合接收条件的遗体,OPO获取人员或省级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省级红十字会)协助亲属处理善后事宜。

 

 

六、遗体捐献器官获取实施过程

 

临床问题18:器官获取手术方式有哪些?

 

推荐意见20:建议根据捐献者捐献器官的种类、数量及捐献者血流动力学等情况,采取胸部、腹部单独或胸腹部联合器官获取手术(推荐强度B,证据等级2c)。

 

推荐意见说明:

 

无论是心死亡或脑死亡状态下的器官获取,OPO在器官获取手术前须与捐献者亲属签署相应的捐献器官获取手术同意书。器官获取手术方式根据拟获取捐献器官的种类采取胸腹联合、胸部多器官联合或单器官、腹部多器官联合或单器官获取的方式,仅双肾获取可采取双肾联合或单肾分别获取[38]多器官获取通常从腹部手术切口开始,如果胸腔被打开,应对胸部器官进行探查,以排除恶性肿瘤和其他可能不利于移植的病变。对主动脉和腔静脉实施快速插管以便通过尽快对拟获取器官冷灌注。对于临床情况良好的捐献者,可以考虑进行原位肝脏劈离,但应保护其他器官的质量和完整性。捐献者情况不允许时,实施非原位肝劈离[14]

 

涉及胸部和腹部器官联合捐献的时候,可以同时进行胸部器官和腹部器官的获取手术。负责器官获取的主刀医生可以根据情况决定原位游离获取器官,或者整块切取后再分离肝、肾等器官。

 

获取过程中的任何异常情况(无论是意外还是预先存在)必须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14]器官获取医师评估获取器官的质量及其移植的可能性,标记术中发现的任何解剖和其他异常,必要时留取影像和活检记录,并将相关信息及时传递给接受器官的移植中心[14]

 

临床问题19:如何选择肝脏灌注保存液?

 

推荐意见21:肝脏的灌注和保存常使用UW液、HTK液(推荐强度B,证据等级2a)。

 

推荐意见说明:

 

自20世纪器官移植技术开展以来,器官保存技术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器官保存液如Collins液、UW保存液、组氨酸-色氨酸-酮戊二酸盐液(histidine-tryptophan-keto-glutarate solution, HTK液)等相继问世,促进了器官静态冷保存(static cold storage, SCS)技术的迅速发展。

 

供肝离体保存效果直接影响供肝质量,而供肝质量直接关系到受者移植手术的成功率及预后。供肝获取过程中一般以UW液或HTK液等器官保存液充分灌洗,在体灌注不充分时,可在获取后离体再灌注。SCS是目前供肝保存应用最广泛的方法。UW液和HTK液是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供肝冷保存液[32],其他保存液如Celsior、Institute Georges Lopez-1(IGL)、 Leeds solution(LS)等也有报道应用[34-35]一项超过2000例器官保存的Meta分析显示,不同保存液对于肝移植术后肝功能恢复、原发性无功能及胆道并发症无显著影响[39]

 

临床问题20:如何选择肾脏灌注保存液?

 

推荐意见22:在中国大陆肾脏获取常使用HC-A液进行灌注(推荐强度D,证据等级5)。

 

推荐意见23:遗体供肾的静态冷保存最常使用的保存液包括:UW液、HTK液、IGL-1液以及HC-A Ⅱ液(推荐强度A,证据等级1b)。

 

推荐意见说明:

 

高渗枸橼盐腺嘌呤溶液(hypertonic citrate adenine solution, HC-A液)是原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与上海市中心血站于1980年研制成功的一种肾脏灌洗保存液。HC-A液的基本成分与Ross溶液相同,添加了腺嘌呤为供肾提供必要的能量代谢底物;将原渗透压由400mOs降为380mOs,减轻保存肾脏的脱水程度[40]HC-A液疗效确切、配置方便、价格便宜。在中国大陆肾脏获取时一般使用该溶液灌注[32,41]

 

由于经济、简便和有效的优势,SCS在移植器官保存中迄今仍然占有主导地位[32,33]肾脏SCS液主要包括:UW液、HTK液、Marshall液(the Marshall's hypertonic citrate solution)、HC-A Ⅱ液(hypertonic citrate adenine solution-Ⅱ)、Celsior液 、IGL-1 液等,其中UW液和HTK液最为常用[33,42]近期有研究表明 IGL-1液在肾移植中应用可以达到与UW液以及HTK液相当的效果[43,44]此外,一些研究发现在上述保存液中添加某些成份,例如M101和抗氧化剂等,可以提升供肾保存效果[45-46]尽管保存液不断优化,但过长冷缺血时间是导致肾移植术后DGF的独立危险因素,特别是已经经历了热缺血的供肾,应尽可能缩短供肾冷保存时间以提高肾移植预后[47-48]

 

UW液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Belzer和Southard于1988年成功研发的一种仿细胞内液型器官保存液,目前广泛应用于保存不同类型的器官。高钾(125 mmol/L)、低钠(30 mmol/L),其中非渗透性乳糖醛酸盐、棉子糖代替葡萄糖防止细胞水肿,羟乙基淀粉作为胶体防止细胞间质肿胀,谷胱甘肽清除氧自由基,别嘌呤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腺苷作为合成ATP的底物,磷酸盐防止细胞酸中毒。同时,UW液不含Ca2+,可防止细胞缺血时钙超载[49-50]其缺点是高黏滞度使灌洗时间延长,液体中高钾会加重血管挛缩,可能加剧微循环损伤。尽管如此,UW液仍然是世界范围内临床使用最为广泛和获得最多临床验证的肾脏保存液。

 

HTK液是德国Hlscher和Groenewoud[52]研制的仿细胞内液型保存液。低钾(10 mmol/L)、低钠(15 mmol/L),其中高浓度组氨酸可明显抑制组织酸化,色氨酸清除自由基和稳定细胞膜,α-酮戊二酸作为能量底物,甘露醇可防止细胞水肿。与UW液相比,HTK液具有较低的黏度,能保证在相同灌注压力的条件下快速均匀地灌注器官,低钾可以减轻钙超载造成的细胞损伤[52]目前HTK液主要用于心脏、肾脏和肝脏等器官的保存,在短时间保存期内(小于24小时)与UW液的疗效相当[53-54]  

 

IGL-1液在UW液和HTK液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高钠(125mmol/L)、低钾(30mmol/L),以磷酸盐作为缓冲对,用聚乙二醇替代羟乙基淀粉,其余组份与UW 液基本相同,其粘度低于UW液,高于HTK液[55-56]IGL-1液中含有谷胱甘肽和别嘌呤醇抗氧化剂,有助于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IGL-1液自2003年开始在临床使用,主要应用于腹部器官的保存。2020年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7640例供肾,比较了5种不同的保存液(IGL-1、UW、SCOT、Celsior和HTK)对脑死亡捐献者肾移植的影响,结果显示,使用IGL-1液的肾脏移植后有最低的DGF风险[57]另一项回顾性分析纳入1943例DCD肾移植受者,比较IGL-1、UW和HTK三种肾脏保存液的效果,与UW液或HTK液相比,IGL-1液在DGF、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蛋白尿、急性排斥、移植物存活和患者存活方面没有区别, 提示IGL-1可以安全地应用于保存DCD肾脏[58]

 

HC-A Ⅱ液,是国产高渗枸橼盐腺嘌呤溶液(HC-A液)的改进型。HC-A Ⅱ保存液具有柠檬酸和磷酸盐双缓冲对,添加精氨酸、色氨酸和川芎嗪成分,具有稳定细胞膜和抗氧化的作用,克服了低温下易析出和pH值不稳定等缺点,增加了能量底物的含量,在维护器官性能上得到明显提升[59-61]一项多中心RCT研究,比较HC-A Ⅱ和HTK保存液在肾脏保存方面的效果和安全性(HC-A Ⅱ组,n=137;HTK组,n=140),结果显示,两组在DGF发生率、受体或移植物存活率、28天内血清肌酐恢复正常的比例和安全性评估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HC-A Ⅱ与HTK保存液在肾脏保存方面具有相似的效果[31]此外,HC-A Ⅱ液尚具有配制方便、价格低廉等优势。目前,HC-A Ⅱ液对肾脏的保存效果的临床数据有限,有待更多临床试验的验证。

 

临床问题21:如何选择胰腺灌注保存液?

 

推荐意见24:胰腺的灌注和保存常选择UW液(推荐强度B,证据等级2a)。

 

推荐意见说明:

 

目前胰腺移植和胰岛移植手术主要应用于1型及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移植分为胰肾联合移植、肾移植后胰腺移植和胰腺单独移植。胰岛移植技术要求简单,手术创伤小,安全性好。

 

胰腺的保存方法主要有SCS、双层保存法和机械灌注。SCS仍是目前胰腺获取后的主要保存方法,可使冷缺血时间延长至12h[62]在静态冷保存液方面,HTK液可能导致胰腺细胞水肿,与移植后早期移植物失功和移植后胰腺炎相关[63],Celsior溶液可能会增加胰腺免疫反应性胰岛素,而UW液可有效保护获取后的胰腺组织,因此,胰腺和胰岛体外保存多选用UW液[64]

 

双层保存法是指使用含有UW液和全氟化合物的保存体系,将离体胰腺保存在两层不相融的液体中间,为保存的胰腺提供氧气,可延长冷保存时间及提高边缘供者胰腺的利用率。机械灌注在胰腺保存修复中的应用仍处于实验研究阶段,需开展不同保存技术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临床问题22:如何选择小肠灌注保存液?

 

推荐意见25:小肠的灌注和保存常选择UW液和HTK液(推荐强度B,证据等级2a)。

 

推荐意见说明:

 

小肠移植是治疗肠衰竭最有效的方法,小肠对缺血损伤尤为敏感,缺血损伤可致肠黏膜受损,肠道细菌移位至肝脏、脾脏等肠外器官导致全身感染,且作为一种非特异性损伤会提高移植物免疫原性,加重急、慢性排斥反应。因此,供器官保护在小肠移植中尤其重要。

 

目前,低温灌注及SCS是小肠获取及保存中减少小肠损伤的重要手段。与其他实质性器官不同,由于肠腔内含有大量消化酶、细菌及毒素,小肠保存时需行血管和肠管双重灌洗。小肠获取时首次血管灌洗是有益的,不推荐保存结束前二次血管灌洗。在供肠获取时,应尽量缩短热缺血时间,一般不超过60min[65]

 

在血管灌洗及离体保存中,较多选用UW液,但HTK液亦有应用报道[66]HTK液与UW液在小肠移植受者早期生存率、肠道功能、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无明显差异[67]HTK液较UW液价格便宜,且黏度低,更利于微血管的灌洗[68]IGL-1液能够更好保存肠道[69],已安全地用于临床,且获得了良好的短期效果[70]但目前何种保存液最利于小肠保存尚无定论。

 

临床问题23:如何选择心脏灌注保存液?

 

推荐意见26:心脏灌注和保存常选择UW液、HTK液和Celsior液(推荐强度B,证据等级2a)。

 

推荐意见说明:

 

目前心脏移植主要选择DBD捐献者,供心获取过程与供心质量密切相关,离体供心保存与修复技术包括SCS、低温机械灌注(hypothermic machine perfusion, HMP)和常温机械灌注(normothermic machine perfusion, NMP),其中SCS应用最广泛。SCS是将供心浸泡于含0~4℃保存液的容器中,在低温条件下保存并转运。

 

在供心保存液方面,应用最普遍的有UW液、HTK液以及Celsior液。UW液是具有较高渗透压和黏度的高钾溶液,应用于机械灌注时,组织水肿发生率比Celsior液低,但易导致心脏血管异常收缩;HTK液是一种低钠低钙微高钾且富含组氨酸的器官保存液,具有较强的缓冲能力,可减轻心肌细胞水肿;Celsior液兼具UW液的渗透功效和HTK液的缓冲能力,但是长时间保存易导致心肌水肿。目前尚无一种心肌保存液有绝对的优势[71]近来新型心肌保存液或改良保存液,如细胞外液型保存液Somah、在Celsior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CRMB液以及在HTK液基础上发展而来的Custodiol-N液,虽然从理论上有着更多的优势和心肌保护效果,但目前仍处于实验研究阶段,需进一步得到临床验证。

 

临床问题24:如何选择肺脏灌注保存液?

 

推荐意见27:肺脏灌注和保存常使用Perfadex液(推荐强度B,证据等级2a)。

 

推荐意见说明:

 

供肺的获取和保存直接影响供肺质量。近年来,随着肺移植需求日益增加,以及相应保存与修复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边缘供肺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与标准供肺相似的效果。

 

SCS作为目前广泛应用的离体肺保存技术,有多种适用于SCS的保存液在供肺保存方面已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相比细胞内液型,细胞外液型保存液中低钾浓度避免了肺动脉收缩,延长冷缺血保存时间,有更佳的PO2/FiO2值、更短的机械通气时间及减少术后ICU入住时间,故目前临床首选细胞外液型供肺保存液,其中最常用的为Perfadex液[72]

 

 

七、遗体捐献器官转运与交接

 

临床问题25:获取器官如何转运?

 

推荐意见28:推荐选择最便捷、快速的交通方式按照器官分配结果将获取器官转运至受者所在移植医院,转运过程中携带器官接收确认书(强推荐)。

 

推荐意见说明:

 

OPO按照CORTS器官分配结果将捐献器官转运至受者所在的移植医院,转运过程中携带器官接收确认书[5,22,32]到达移植医院后与移植中心负责人或指定的专人确认并交接捐献器官的来源、类型、数量及移植中心器官接收确认书[5,14]对于医院之间的运输,包装箱应符合国家和国际准规。运输时间尽量缩短,并在运输过程中保持冷藏(如适用)。运输的方式和路线妥善记录,以便随时追踪器官。器官接收单位验证器官在保存运输期间是否保持在合适的储存温度。

 

临床问题26:获取器官转运容器如何标识相关信息?

 

推荐意见29:推荐转运器官容器应在外部标记匿名的捐献者身份信息,器官类型和数量,目的地,接收人详细信息,容器储存温度等相关信息(强推荐)。

 

推荐意见说明:

 

获取器官转运容器应在外部标记所有的识别细节,同时保持捐献者信息的匿名[14]标签包括以下内容:①匿名的捐献者身份信息;②保存的内容,包括器官类型以及相关生物样本,并注明是右侧器官或左侧器官;③目的地的地址,包括抵达时接收人的详细信息;④运输机构的地址和紧急联系人的详细信息;⑤推荐的运输要求,包括将容器保持在适当温度和位置的说明,以及警示性及注意事项的标记[5,14]器官在经航空或高铁转运时,需在转运冰箱上粘贴人体器官运输专用标志。

 

临床问题27:获取器官如何交接?

 

推荐意见30:获取器官转运到达移植医院后与移植医院指定的专人确认并交接获取器官,核实器官的来源、类型、数量及受者身份,OPO收回器官分配接收书(强推荐)。

 

推荐意见说明:

 

OPO获取捐献器官种类和数量,应当与人体器官捐献知情同意书一致。OPO的职责包括获取、保存、运送捐献器官,OPO应当按照器官分配结果将捐献器官转运至受者所在移植医院,转运过程中应当携带器官接收确认书。并按照器官分配系统的分配结果与获得该器官的人体器官移植等待者所在的具备人体器官移植资质的医院进行捐献器官的交接确认[5]到达移植医院后应当与移植中心负责人或指定的专人确认并交接捐献器官的来源、类型、数量及受者身份。移植器官交接后,OPO收回由移植中心负责人或指定的专人签名的器官接收确认书。特殊原因致受者无法进行移植手术的,移植医院应当立即通知OPO,由OPO使用COTRS分配系统进行再分配,不能移植的捐献器官按照弃用器官处理。

 

 

八、遗体捐献弃用器官处置及资料收集

 

临床问题28:如何处理弃用器官?

 

推荐意见31:建议遗体捐献弃用器官按照病理性废物进行收集和处理,获取器官经评估不可用于移植时,在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中说明弃用原因及弃用后处理情况,对弃用器官建议有条件时进行病理学检查,将相关资料归档捐献者病历中存档(中推荐)。

 

推荐意见说明:

 

弃用的人体器官属于病理性废物[73],病理性废物是在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实验动物尸体等。病理性废物常见的组分或废物名称包括:①手术及其他医学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的人体组织、器官,获取后弃用的遗体捐献器官按此类处理;②病理切片后废弃的人体组织、病理蜡块;③废弃的医学实验动物的组织和尸体;④16周胎龄以下或重量不足500克的胚胎组织等;⑤确诊、疑似传染病或携带传染病病原体的产妇的胎盘。病理性废物的收集方式如下:①收集于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容器和警示标志标准(HJ421)》的医疗废物包装袋中;②确诊、疑似传染病产妇或携带传染病病原体的产妇的胎盘应使用双层医疗废物包装袋盛装;③可进行防腐或者低温保存。

 

OPO 将器官捐献相关资料整理归档,器官捐献资料需完整记录捐献器官使用情况及弃用器官的处理结果,对每一个捐献的器官进行如实、规范的记录和描述。结合CORTS系统的工作要求[5],捐献器官不适宜进行移植手术时,有条件做病理检查的需补充弃用器官的病理检查结果,说明弃用器官的处理去向,对每一个捐献器官的监管能够可溯源。

 

 
九、小结

 

本指南是基于现有研究证据和临床经验总结而来,存在一定局限性,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将对指南进行不断的补充、完善和更新。一些证据级别不高的临床问题将成为未来研究的方向,以增强我们对器官捐献获取工作的理解和实践。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并进行进一步的实践探索,以充实现有知识,提高并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总之,希望本指南能为OPO工作提供实用的指导,同时也欢迎各界专家学者和实践者积极参与本指南的完善和更新工作,共同推动中国遗体器官捐献获取工作的进步和发展。

 

 
执笔作者:陈国振(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海平(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项和立(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通信作者:
薛武军(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Email:xwujun126@xjtu.edu.cn
项和立(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hlxiang@163.com
丁晨光(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doctor_ding@126.com

 

主审专家:薛武军(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霍枫(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叶啟发(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小桐(山西省人体器官获取与分配服务中心),程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审稿专家:王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文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曲卫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刘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孙永康(山西省人体器官获取与分配服务中心),孙百军(清华大学附属北京长庚医院),邱涛(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周威(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钟林(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姚自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胡婷婷(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顾民(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郭勇(中南大学湘雅二院),蒋文涛(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蒋继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路保赛(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廖吉祥(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朱有华, 张玮晔. 《欧洲移植器官质量与安全性评估指南》解读.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18, 6:1-7.
[2] 霍枫, 齐海智. 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流程和规范(2019版). 器官移植. 2019,10:122-7.
[3]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 尸体器官捐献供体及器官评估和维护规范(2019版). 器官移植, 2019: 253-62.
[4] 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 (2023-12-14)[2024-04-08].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312/content_6920195.htm..
[5]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人体捐献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规定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报, 2019: 5-9.
[6] 蔡常洁, 范欣, 黄海辉, 等. 中国实体器官移植供者来源感染防控专家共识(2018版).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18: 41-52.
[7] 孙煦勇, 秦科. 中国公民逝世后捐献供器官功能评估和维护专家共识(2016版). 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 2016, 10: 145-53.
[8] 郑树森, 叶啟发, 李建辉, 等. 中国移植器官保护专家共识(2016版).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6: 645-54.
[9] BANG K, LEE HK, HUH W, et al. Assessment of Deceased Donor Kidneys Using a Donor Scoring System. YONSEI MEDICAL JOURNAL, 2010, 51: 870.
[10] MA MK, LIM WH, CRAIG JC, et al. Mortality among Younger and Older Recipients of Kidney Transplants from Expanded  Criteria Donors Compared with Standard Criteria Donors. Clinic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2016, 11: 128-36.
[11] Karam Z, Tuazon J. Anatomic and Physiologic Changes of the Aging Kidney. CLINICS IN GERIATRIC MEDICINE, 2013, 29: 555-64.
[12] PERALTA C, JIMÉNEZ-CASTRO MB, GRACIA-SANCHO J. Hepatic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injury: Effects on the liver sinusoidal milieu.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13, 59: 1094-106.
[13] THULUVATH PJ, GUIDINGER MK, FUNG JJ, et al. Liver Transplant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9-2008. 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 2010, 10: 1003-19.
[14] 张雷. European Committee (Partial Agreement) on Organ Transplantation (CD-P-TO) EDQ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9.
[15] 范晓礼, 叶啟发, 黄伟, 等. 人体器官获取组织(OPO)质量控制与管理指标.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42: 182-6.
[16] 丁利民, 李新长, 徐志丹, 等. ECMO技术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保护中的临床应用. 器官移植, 2019, 10: 594-8.
[17] 叶伯根, 张雷. 《移植器官质量与安全指南(第6版)》解读——感染性疾病传播的风险. 器官移植, 2020, 11: 282-7.
[18]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重症专业委员会. 《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专家补充意见(2021)》. 中华医学杂志, 2021: 1758-65.
[19]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重症专业委员会. 中国成人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第二版). 中华医学杂志, 2019, 99: 1288-92.
[20]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 中国儿童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 中华儿科杂志, 2019, 57: 331-5.
[21] 石炳毅. 继往开来,中国器官移植的发展现状——在2018年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年会上的报告. 器官移植, 2019, 10:32-5.
[22]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关于建立人体捐献器官转运绿色通道的通知. 器官移植, 2016: 324-6.
[23] THUONG M, RUIZ A, EVRARD P, et al. New classification of donation after circulatory death donors definitions and  terminology. TRANSPLANT INTERNATIONAL, 2016, 29:749-59.
[24] 霍枫, 汪邵平, 李鹏, 等.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获取流程探讨.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2, 19: 468-72.
[25] CROOME KP, BARBAS AS, WHITSON B, et al. American Society of Transplant Surgeons recommendations on best practices in donation after circulatory death organ procure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 2023, 23: 171-9.
[26] MORRISSEY PE, MONACO AP. Donation After Circulatory Death. TRANSPLANTATION,  2014 ;97:258-64.
[27] REICH DJ, MULLIGAN DC, ABT PL, et al. ASTS Recommended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Controlled 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 Organ Procurement and Transplant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 2009, 9: 2004-11.
[28] LEWIS J, PELTIER J, NELSON H et al.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 Evaluation Tool. Progress in Transplantation, 2003, 13:265-73.
[29] DEVITA MA, BROOKS MM, ZAWISTOWSKI C, et al. Donors After Cardiac Death: Validation of Identification Criteria (DVIC) Study for Predictors of Rapid Death. 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 2008, 8: 432-41.
[30]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关于印发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20年版)的通知. [EB/OL](2020-08-26)[2024年4月16日]. http://www.nhc.gov.cn/yzygj/s7657/202008/934e62028d0248e2922a2e348bf4c162.shtml.
[31] CONNELLY CR, QUILLIN RC, BIESTERVELD BE, et al. Training Experiences of American Society of Transplant Surgeons Fellows in Deceased Donor Organ Procurement. TRANSPLANTATION, 2021, 105: e87-8.
[32] 李建辉, 徐骁, 王彦峰, 等. 中国移植器官保护专家共识(2022 版).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345-59.
[33] LEGEAI C, DURAND L, SAVOYE E, et al. Effect of preservation solutions for static cold storage on kidney transplantation outcomes: A National Registry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 2020, 20: 3426-42.
[34] YAGI S, DOORSCHODT BM, AFIFY M, et al. Improved Preservation and Microcirculation with POLYSOL After Partial Liver Transplantation in Rats. JOURNAL OF SURGICAL RESEARCH, 2011, 167: e375-83.
[35] CORPS CL, AHMED I, MCKENZIE S, et al. Functional and Histological Comparison of Rat Liver Preserved i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olution Compared with Tissue Preserved in a Novel Solution. TRANSPLANTATION PROCEEDINGS, 2010, 42: 3427-30.
[36] 郑树森, 徐骁, 庄莉, 等. 中国心脏死亡捐献器官评估与应用专家共识(2014版).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5: 6-12.
[37]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人体捐献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规定的通知.[EB/OL](2019-01-28)[2024年4月16日]. http://www.nhc.gov.cn/yzygj/pqt/201901/e43b5d9bf87446c4a4a32da01c1e6aad.shtml.
[38] BENOIT G, ESCHWEGE P, DECAUX A, et al. Cadaver donor nephrectomy. Surgical technique in the context of multi-organ  donation. PROGRES EN UROLOGIE, 1996, 6: 114-22.
[39] ADAM R, CAILLIEZ V, SEGEV DL,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old In Situ Perfusion and Preservation  of the Hepatic Allograft: Working Toward a Unified Approach. LIVER TRANSPLANTATION, 2018, 24: 1142-3.
[40] 高毅, 陈保华, 李浩, 等. 低温灌洗保存大鼠供肝时TET对HCA液优化作用及与UW液的保存效果比较.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4, 10: 616-9.
[41]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 尸体供肾体外机械灌注冷保存技术操作规范(2019版). 器官移植, 2019, 10:263-6.
[42] CHEN Y, SHI J, XIA TC, et al. Preservation Solutions for Kidney Transplantation: History, Advances and Mechanisms. CELL TRANSPLANTATION, 2019, 28: 1472-89.
[43] HABRAN M, DE BEULE J, JOCHMANS I. IGL-1 preservation solution in kidney and pancreas transplant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PLoS One, 2020, 15: e231019.
[44] TINGLE SJ, FIGUEIREDO RS, MOIR JA, et al. Machine perfusion preservation versus static cold storage for deceased donor kidney transplantation.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9, 3: CD11671.
[45] HAMED M, LOGAN A, GRUSZCZYK AV, et al. Mitochondria-targeted antioxidant MitoQ ameliorates ischa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kidney transplantation models. 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 2021, 108: 1072-81.
[46] LE MEUR Y, BADET L, ESSIG M, et al. First-in-human use of a marine oxygen carrier (M101) for organ preservation: A safety and proof-of-principle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 2020, 20: 1729-38.
[47] PETERS-SENGERS H, HOUTZAGER JHE, IDU MM, et al. Impact of Cold Ischemia Time on Outcomes of Deceased Donor Kidney Transplantation: An Analysis of a National Registry. Transplantation Direct, 2019, 5: e448.
[48] KOX J, MOERS C, MONBALIU D, STRELNIECE A, et al. The Benefits of Hypothermic Machine Preservation and Short Cold Ischemia Times in Deceased Donor Kidneys. TRANSPLANTATION, 2018, 102: 1344-50.
[49] BELZER FO, GLASS NR, SOLLINGER HW, et al. A new perfusate for kidney preservation. TRANSPLANTATION, 1982, 33: 322-3.
[50] SOUTHARD JH, SENZIG KA, HOFFMAN RM, et al. Energy metabolism in kidneys stored by simple hypothermia. TRANSPLANTATION PROCEEDINGS, 1977, 9:1535-9.
[51] GUBERNATIS G, PICHLMAYR R, LAMESCH P, et al. HTK-solution (Bretschneider) for human liver transplantation. First clinical  experiences. Langenbecks Arch Chir, 1990, 375: 66-70.
[52] FRIDELL JA, MANGUS RS, TECTOR AJ. 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histidine-tryptophan-ketoglutarate solution in abdominal  organ preservation: a review of recent literature. CLINICAL TRANSPLANTATION, 2009, 23: 305-12.
[53] DE BOER J, SMITS JM, DE MEESTER J, et al. A randomized multicenter study on kidney preservation comparing HTK with UW. TRANSPLANTATION PROCEEDINGS, 1999, 31: 2065-6.
[54] GROENEWOUD AF, THOROGOOD J. Current status of the Eurotransplant randomized multicenter study comparing  kidney graft preservation with histidine-tryptophan-ketogluterat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and Euro-Collins solutions. The HTK Study Group. TRANSPLANTATION PROCEEDINGS, 1993, 25: 1582-5.
[55] ADAM R, DELVART V, KARAM V, et al. Compared efficacy of preservation solutions in liver transplantation: a long-term  graft outcome study from the European Liver Transplant Registry. 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 2015, 15: 395-406.
[56] MAATHUIS MH, OTTENS PJ, VAN GOOR H, et al. Static cold storage preservation of ischemically damaged kidneys. a comparison  between IGL-1 and UW solution. TRANSPLANT INTERNATIONAL, 2008, 21: 473-82.
[57] LEGEAI C, DURAND L, SAVOYE E, et al. Effect of preservation solutions for static cold storage on kidney  transplantation outcomes: A National Registry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 2020, 20: 3426-42.
[58] DE BEULE J, FIEUWS S, MONBALIU D, et al. The effect of IGL-1 preservation solution on outcome after kidney  transplantation: A retrospective single-center 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 2021, 21: 830-7.
[59] 赵闻雨, 朱有华, 曾力, 等. HC-AⅡ器官保存液保存供肾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12;33: 474-6.
[60] 鲁可权, 朱有华, 张纯, 等. 改良HCA肾保存液对肾脏低温保存效果的动物实验研究. 山东医药, 2004, 44: 7-9.
[61] 吴渊文, 朱有华, 杨军昌, 等. HCA-Ⅱ肾保存液对肾脏低温保存效果的实验研究.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4, 25: 852-4.
[62] PRUDHOMME T, RENAUDIN K, LO FM, et al. Ex situ hypothermic perfusion of nonhuman primate pancreas: A feasibility study. ARTIFICIAL ORGANS, 2020, 44: 736-43.
[63] STEWART ZA, CAMERON AM, SINGER AL, et al. Histidine-tryptophan-ketoglutarate (HTK)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graft  survival in pancreas transplant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 2009, 9: 217-21.
[64] KUWAE K, MIYAGI-SHIOHIRA C, HAMADA E, et al. Excellent Islet Yields after 18-h Porcine Pancreas Preservation by Ductal  Injection, Pancreas Preservation with MK Solution, Bottle Purification, and Islet  Purification Using Iodixanol with UW Solution and Iodixanol with MK Solution.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19, 8.
[65] RAMISCH D, RUMBO C, ECHEVARRIA C, et al. Long-Term Outcomes of Intestinal and Multivisceral Transplantation at a Single  Center in Argentina. TRANSPLANTATION PROCEEDINGS, 2016, 48: 457-62.
[66] ABU-ELMAGD KM, COSTA G, BOND GJ, et al. Five hundred intestinal and multivisceral transplantations at a single center:  major advances with new challenges. ANNALS OF SURGERY, 2009, 250: 567-81.
[67] MANGUS RS, TECTOR AJ, FRIDELL JA, et al. Comparison of histidine-tryptophan-ketoglutarate solution and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olution in intestinal and multivisceral transplantation. TRANSPLANTATION, 2008, 86: 298-302.
[68] NICKKHOLGH A, CONTIN P, ABU-ELMAGD K, et al. Intestinal transplantation: review of operative techniques. CLINICAL TRANSPLANTATION, 2013, 27 Suppl 25: 56-65. 
[69] OLTEAN M, JOSHI M, HERLENIUS G, et al. Improved intestinal preservation using an intraluminal macromolecular solution: evidence from a rat model. TRANSPLANTATION, 2010, 89: 285-90.
[70] CANOVAI E, OLTEAN M, HERLENIUS G, et al. IGL-1 as a preservation solution in intestinal transplantation: a multicenter  experience. TRANSPLANT INTERNATIONAL, 2020, 33: 963-5.
[71] CARTER KT, LIRETTE ST, BARAN DA, et al. The Effect of Cardiac Preservation Solutions on Heart Transplant Survival. JOURNAL OF SURGICAL RESEARCH, 2019, 242: 157-65.
[72] MARASCO SF, BAILEY M, MCGLADE D, et al. Effect of donor preservation solution and survival in lung transplantation. JOURNAL OF HEART AND LUNG TRANSPLANTATION, 2011, 30:414-9.
[73] 国家卫生健康委生态环境部. 关于印发医疗废物分类目录(2021年版)的通知.[EB/OL](2021-12-01)[2024年4月16日]. http://www.nhc.gov.cn/yzygj/s7659/202111/a41b01037b1245d8bacf9acf2cd01c13.shtml.